投稿须知
  《实验技术与管理》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坚持执行国家有关科技期刊的出版标准和规范。
   ...
热点关注 首页 >热点关注 >

新时代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交流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02-01 16:37:00
  “如何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沉下去,以提升未来中国农村的文化形态、生活形态和生产方式?”1月26日上午,一场围绕“新时代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交流”的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火热召开。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胡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支部书记李朝阳,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程正雨等10余位专家学者,从文创、建筑、设计等领域切入,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和困境问题,并对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
新时代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交流研讨会现场
 
形成合力: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论述的一脉相承,为我们立足“十四五”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去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中国农民未来的生活方式。”史宗恺指出,在注重环境改造的同时,要能够保留中国乡村的文化形态。建筑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文化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将建筑窄化为民宿,也不意味着掠夺现有的农村资源。因而需要调动包括清华新闻传播、建筑、美术、社科等学院和各校友专业委员会的力量去实现。
 
\
史宗恺讲话

  “乡村振兴值得我们深度地投入,探索其中的规律,挖掘理论的价值。”胡钰认为,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应该更多发挥专业力量与资源整合作用,进一步激活校内的学术和专业资源,形成学校、产业和社会的合力,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
胡钰讲话

  张悦表示,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振兴,在这个时间点召开乡村振兴交流研讨会特别有价值,如果能从学校层面集中力量,所做的事将会更有成效。新的时期,建筑学院提出了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安全宜居、健康减排、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理念。他介绍,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站发起已有四年多时间,在校学生和校友在发挥专业优势深度参与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建议和专报。
 
\
张悦讲话

  建筑学院校友、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旭以十余年的乡村建设经验与大家分享: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为中心,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基于海量的数据,在快与慢之间寻找折中的平衡点,针对中国不同的乡村,形成差异化的解决方案;二是加强对产业生态的研究能力;三是动员群体智慧,形成广泛传播,得出乡村振兴的方法论。他动情地说:“在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很多人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能够被乡村治愈,但前提是我们先别把乡村毁了,它就能反向来治愈我们。”
 
清华探索:在江西浮梁的乡创实践

  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乡创”日渐发展成为新时代乡村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实践。自2020年10月起,清华大学文创院与江西省浮梁县达成战略合作,旨在打造中国美好乡村新模式。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清华校友总会文创专委会秘书长殷秩松介绍了清华大学文创院在浮梁所建立的乡创体系,重点阐述了“乡创特派员”的制度建构——“乡创特派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书记,而更像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首席运营官,重点职责是对在地资源的盘活和在地文化的重塑。”此外,清华大学文创院还为浮梁打造了文化品牌IP——“浮梁红·守千年”,将在2021年春节推出“浮梁焕新中国节”春节篇,深度挖掘当地的过年民俗与传统,共探疫情期间线上过节新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沙垚对清华大学文创院在浮梁的实践表示认可,“乡村治理和基层治理不仅是行政化的治理,也不是单纯的增加农民收入,而是要看到文化参与治理的力量,加入文化的因素。”他以即将举办的浮梁网络春晚为例,认为这是一个将文化、生活和生产方式相融合的举措,“融入多种治理元素,而不只是简单的让大家笑一笑、乐一乐,应该是让整个村庄变得更美好。未来的乡村一定不是传统的乡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而是一个独立的新形态的乡村。”
 
\
“浮梁红·守千年”文化品牌IP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深耕古村落保护多年,他分享了在浙江松阳的经历和体悟,以期为浮梁案例提供参考和借鉴。“要提高文化定位,占领文化高地,然后再反过来去寻找小而精的公共文化项目去落实文化定位,塑造出具有未来生活方式指向的文化图像。”
 
预见乡村,遇见未来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掷地有声。也为清华人的乡村实践提供方向引领。
  张弘从未来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表达了建筑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建设初衷和愿景,“在校学生深入农村,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和对乡村相对深入的认知,将来他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或多或少都能对未来乡村的发展有所影响。”他希望,通过一批批的学生加入工作站,“能够伴随着村子一块去成长。”
  李朝阳从艺术设计的角度,阐述了乡村振兴“术”与“道”的关系,“既要让乡村保持优秀的传统根脉,让村民保有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又要让他们享受到现代的物质文明。”他认为,艺术介入乡村,不是简单的将乡村作为艺术家展示的平台,而是要更多关注农民主体,关注那些“衰而未亡”的乡村长期发展。“现在‘道’都清楚了,‘术’要跟得上,不然会起副作用。”
  程正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乡村振兴是群体振兴还是个体振兴、是村庄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等辩证关系进行了思考与分析。他以乡村社会实践为例,表示“同学们进入乡村后不是立刻上手去解决某个问题,而是挨家挨户地先进行入户调研,跟村民打成一片,形成一个良好的社群关系。”
  清华校友总会城乡建设专委会秘书长张雪舟从校友专委会的角度,建议要充分挖掘校内的学术资源和校友企业的需求,并搭建渠道进行对接,以此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支持。
 
\
嘉宾分享

  “我们有没有可能先进行局部的实验?”史宗恺深受费孝通江村经济相关论述启发,建议从物质生活形态切入,实施调研与实验,开展面向农村的民居设计和改造,并带动有城市生活经历的年轻农民,“共同探索未来农村的生活形态。”
 
 据悉,后续清华大学各支参与乡村振兴的团队将定期召开研讨会,形成合力,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清华智慧和清华力量。


上一篇: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陆明泉教授荣获美国导航学会瑟洛奖并当选会士
下一篇:马来西亚IOI产业集团董事长李耀昇捐赠清华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